炒股融资平台

证券公司买入股票是利好吗 解密3000年前西周时期满族人祖先肃慎人在莺歌岭的生活场景

点击次数:131 发布日期:2025-02-10 22:05

证券公司买入股票是利好吗 解密3000年前西周时期满族人祖先肃慎人在莺歌岭的生活场景

发现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:解密大清皇族八百年(连载之十四)证券公司买入股票是利好吗

第十四章 莺歌岭人

莺歌岭人是什么人?

他们就是满族人的祖先肃慎人。

镜泊湖边,莺歌岭上,一群生活在这里的肃慎居民,从湖边到村落,人来人往,他们非常忙碌,正在把从湖中收获的鲜鱼运回来。

他们是内陆中最善于捕鱼的古老民族之一。

远处的长白山依旧是那么神秘,天上的白云与长白山顶的白雪衔接在一起,似乎天地相连。

与新开流时期的肃慎人相比,历史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史。虽然地处偏远,但肃慎人的这些前辈们已经与中原的商朝统治集团建立了朝贡关系。

此时,已经进入了西周时代,这些肃慎人,开始成部落的在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上繁衍生息,创造和传承着独特的莺歌岭文化。

3000年后,考古工作者将从其遗址处出土的文物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相比较,发现他们的文化特征与肃慎文化相吻合。

在地理版图上,莺歌岭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大山,西端延伸入镜泊湖内。

展开剩余88%

莺歌岭山岭呈东西走向,西、北、东三面环水,海拔494米,植被多为阔叶林,分布着柞、桦、杨等林木。

依山傍水,加之有着温润的气候,成就了这里渔耕皆宜的自然禀赋。

肃慎人的文化遗址就位于莺歌岭上,处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乡镜泊村南1500米镜泊湖南端东岸缓坡地上。

1963年6月,黑龙江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发掘,发现了大量陶器、石器和骨角器等历史文物。

考古人员将考古遗址分成上下两层不同时代的文化堆积类型。

上文化层距今约3000年左右,应为商周之际。

下文化层较上层的年代更早,应在商代初期。

莺歌岭下文化层是迄今已知牡丹江流域最早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,从中发现了以夹砂红褐陶为主的陶器,均为手工制作,器形有罐、碗、杯等。

这些陶器的纹饰多而富于变化,有粗细两种人字形划纹、以篦点组成的人字形纹,以及由篦点纹组成的各种带型纹饰。

下层出土的石器中,器形主要有锄和斧两类,有肩石锄、板状砍伐器、亚腰形石锄等,多为打制石器,磨制石器很少。

上层和下层都发现了半地穴式的人类居住遗址,面积大约都在20平方米左右。

莺歌岭人居住遗址剖面图

由于在莺歌岭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当中,有大量的陶片、大型打制石器、磨制石斧、石磨棒、黑曜石器、骨器等,同时又有大量兽骨和鱼骨,表明莺歌岭遗址的先民以渔猎为主,兼事农耕。

其渔猎文化类型中的压制石器发达,农耕文化类型中出土的实物以石器和陶器居多。

具体来看,在莺歌岭遗址上层出土的陶器中,以夹砂黑灰陶为主,红褐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,均为手工制作,陶质较粗,火候不均匀。

器形主要有瓮、罐、钵、碗、盘、杯、釜、甑、陶纺轮等,但不见有三足器。纹饰为划纹组成的大方格纹、指甲纹、绳纹等,素面居多,表面打磨得很光滑。

莺歌岭出土的陶器

在上层出土的石器中,除了有长把斜刃斧、锛、凿、穿孔平背弧刃刀、长方形穿孔刀、矛、铁、环形斧、齿轮状石器(可能作石锤用)、杵、马鞍形磨盘、磨棒等外,还有质料为黑曜石的压制石镞等。

长把型打制石斧和石锄的出土,表明肃慎人的农业生产已进到锄耕和耦耕阶段。耦耕方式是指两人各持一耜合力并耕,为西周时期流行的一种协作劳动方式。

出土的文物中,有一件齿轮状石器,直径9厘米、厚6厘米,于1963年从宁安县莺歌岭遗址采集,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。

莺歌岭出土的石器

石器内为环形,外侧呈齿轮状,通体磨制,中间圆孔,可以穿柄。该件石器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类型,距今约4000年。

在这一类石器中,除有齿轮形状之外,还有环形、多角形、多棱形和球形等多种形式。

对于原始人来说,木棒可以用来打猎或者同野兽搏斗。为了增大棍棒的杀伤力,人类开始对木棒进行改装,在棍棒上安装石制的棍棒头。这种棍棒头外观多呈齿轮状,上面布满突起,中间是用来安插木柄的贯通式圆孔。

这种石器开始是一种狩猎工具,之后演变为一种质地昂贵、装饰华丽的称为“骨朵”的权杖。从辽金时期的文物中发现有用铜、铁、银制成的骨朵,应起源于这类石器。

遗址中出土的骨器则有锥、针、簪、铁、鱼钩、枪头、甲片、牙刀和狗角锄等。

此外,在上文化层中还出土了一批小型陶制艺术品,有陶猪、陶狗、陶熊等。

从出土的陶猪形象看,陶猪的头部占全身的三分之一,鬃毛高耸,野性未去,说明当时正处于从猎获野猪到饲养家猪的过渡阶段。

这些出土的陶塑动物都是珍贵的艺术品,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。

考古人员通过对上文化层中伴生出土的木炭和桦树皮的测定,显示出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,表明上层文化已进入商周纪年时期。

莺歌岭遗址能够有大量的石器、骨器和陶器出土,表明这里的部落居民已经开始从事原始农业、畜牧业生产,并兼从事渔猎活动,有了简单的手工纺织能力。

地穴居住遗址的发现,以及在附近的牛场、大牡丹遗址中发现有大豆、小米、大黄米等碳化物遗存,证明了当时部落居民已开始有相对稳定的原始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。

而大量渔猎工具和兽骨的出土,则反映出渔猎经济在当时仍占有相当的比重。

由黑曜石压制的石镞和青石磨制的石镞,可能就是我国古代早期文献记载中的,肃慎人向中原进贡的那种楛矢石砮,即用东北特产的直条树枝和石头做成的箭。

这也就说明,古代黑龙江地区并非贫瘠的亘古荒原,人类文明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,一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发展历程。

莺歌岭文化类型的地理分布范围,不是只有莺歌岭这一处,而是有着广泛的分布。

众多考古发现结果表明,北起牡丹江下游和兴凯湖畔,南至朝鲜东海岸,东到日本海沿岸,西达张广才岭东麓,都属于这一文化类型区域。

在这一广阔的区域以内,虽然各部族发展并不平衡,文化各有差异,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使用楛矢石砮。

楛矢石砮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肃慎族的标志性物产,是当年与中原联系的纽带和媒介。

楛矢石砮

在古文献中,肃慎和楛矢石砮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,楛矢石砮已经成为肃慎人特有的文化徽记。

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,特别是根据古代有文献记载以后的信息分析,从蒙古高原东部到大兴安岭森林草原地带,是东胡族系族的原始分布区域。

而从呼兰河两岸到嫩江平原与窝集,则是东胡族系与肃慎族系诸族交错居住区域,其中也有秽貊系北部诸族的居住分布。

在长白山以北、北流松花江以东、东流松花江及黑龙江中下游两岸,则是肃慎系诸族的居住分布区。

肃慎人生活区域

自商周至元明,女真人的祖先就是在这样的区域里繁衍发展着。但她们不是孤独的,因为她们一直与华夏族系、秽貊族系、东胡族系相互交融,共同发展。

在此处居住生活的女真人先民们在我国东北古代文明的起源、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,也是民族文化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肃慎人后来到哪里去了?

(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,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)

未完待续,本号将全面解开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,欲知后续,敬请关注本号。

发现爱新觉罗家族的真实历史:解密大清皇族八百年(连载之一)证券公司买入股票是利好吗

发布于:天津市

热点资讯

最新资讯